好多時 孩子出現錯誤時 我們都想立刻糾正 指出錯誤的地方
更多時 我們只看到孩子的錯誤 說話中只有批判
但我們忽略了學習過程中 錯誤的重要性
錯誤有甚麼好?
- 孩子建立自我修正的能力 ,從而發展更獨立的學習模式
- 當孩子能自我修正 他會更記得何謂正確
- 容許犯錯 才會想繼續嘗試 繼續學習
當然 容許犯錯 不代表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降低
而是我們對於犯錯時的反應
孩子剛學習行路時跌倒,你會這樣說嗎?
「咁蠢架,行路都唔識」
「這個孩子行路沒有天份」

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會從跌倒中學習
孩子跌倒後的反應 都是視乎週圍成人的反應
若媽媽說:你沒有天份行路 唔好再學行了 永遠坐車吧 (應該沒人這樣說)
若媽媽說: 打個地下 係個地下唔岩 孩子就會覺得混亂 哦原來係個地下唔岩
若媽媽說:不緊要 起身再行過 孩子就起身再嘗試
更多的情況是 : 孩子由爬 到自己不斷嘗試站起來 經過無數次跌倒起身 跌倒起身 跌倒再起身 再行出第一步 再跌倒起身
因為他想做 ‘I want to do it’ —> ‘I will do it’ —> ‘I can do it’—> ‘I did it’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有自己的學習時間表 我們不是要他們和其他人比較
要能建立play by ear 的能力 就一定要經歷錯音 再由耳朵告訴手指 需要幫助時 也指示在旁唱及用手輕輕提示 我們很容易會忍不住直接告訴答案 想孩子能快些做到 但實際上 是把整個學習過程拖慢了 孩子的依賴程度亦愈來愈高 沒有了 ‘I want to do it’ 的動力 也很難行下去
下次和孩子一起練習時 暫不要批判 先欣賞孩子能做到多少
彈錯了一個音? It’s ok! (等一等 輕輕唱給他聽)
好文分享 : 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Gokids
一篇有關串字的文章